美术与设计学院学术研究中心系列学术报告(二)
发挥美术铸魂育人功能,塑造时代红色艺术精品
12月16日,美术与设计学院学术研究中心在美术系三楼美术馆举办第二场学术报告会,由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殷小烽教授主讲,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马锦天老师主持。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宋学智教授,副院长马锦天副教授以及各系系主任、各系教师,美术系2021(国培计划)县级初中骨干美术教师和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会。

殷小烽,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先,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宋学智教授代表学院对殷小烽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殷小烽教授。


随后,殷小烽教授以东北师范大学师铭“巍巍东师,根塑延安,白山松水,薪火相传”引出“发挥美术铸魂育人功能,塑造时代红色艺术精品”为主题的讲座。讲座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东北红色精神烽火。“红色基因,革命根脉;白山松水,薪火相传;以艺报国,求实创造。”
殷小烽教授指出,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中提出了中国的红色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精神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鲜明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红色精神的基因下,以艺报国,求实创造,秉承延安鲁艺的精神传统,东北艺术类高校首先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美术音乐创业作为高校的重要学科,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部分:发挥美术铸魂育人功能。“美术铸魂:发挥学科特色;以教为本:践行实践结合;知行合一:理论实践结合;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殷小烽教授讲到美术在铸魂育人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美术作为文化的以部分,承担着铸造灵魂,以美育人的使命和责任,美术孕育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同时,结合精品课程《超大人体》教学过程进行专业解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紧密结合,在照片展示中,思路清晰的笔记,灵感惊艳的手稿,让现场的教师和同学们惊叹不已。其中石雕作品《通古斯》,非常直观地让教师和学生们了解到作品创作的全过程,体验生活,走入东北大兴安岭,面对古老而神秘的萨满文化,真实体会到了创作的灵动和艰辛。
第三部分:塑造时代红色艺术精品。“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一脉相承,开创未来。”
美术凭借着直观性成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艺术作品要以美味体,以史为魂。红色美术,作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精神文化载体,对于感召后人,教化新人发挥着重要作用。殷小烽教授通过解析国家重点工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广场大型党旗雕塑《旗帜》,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国家重点工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雕塑”项目,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民族英雄——杨靖宇雕塑公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创作过程,给老师们以创作上的启发,让雕塑专业的学生们在红色精神下,更好地开展雕塑艺术的创作。
殷小烽教授引用了陶行知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讲座的结束语,同时强调,作为高校专业教师,要能够无私并倾尽所有向学生传授知识。


最后,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宋学智教授和副院长马锦天老师,美术系雕塑专业邹可老师,与殷小烽教授进行了专业的团队建设和专业教学方面的对话,让现场的老师和学生们受益匪浅。


“红色经典,让我们感悟革命先辈坚定的信仰、丰富的情感、伟大的人生,助力我们养成浩然正气的人生观。红色经典,能帮助我们了解党史、革命战争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本次学术报告会使教师在红色经典的艺术创作和教学研究等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这也是美术与设计学院学术研究中心服务于学院教学、科研、教研等方面的重要宗旨。
撰稿人:高爽 审稿人:马锦天